大家好今天来介绍的问题,日韩国产综合亚洲欧美,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参考例文:
《传承创新融合》
传承创新融合
——谈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与陈列设计
张欣陆雪梅谢晓婷
来源:《装饰》2009年03期
【英文标题】Inheritance,InnovationandIntegration—ConstructionandExhibitionDesignofNewSuzhouMuseum
【作者简介】张欣,陆雪梅,谢晓婷,苏州博物馆
【内容摘要】贝聿铭先生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理念是:“中而新,苏而新”,以对传统的传承和创新,追求和谐的尺度,“不高不大不突出”,精益求精,使之成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的,并在各个细节上都体现出丰富人文内涵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本文正是从这一理念出发,粗浅地分析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与陈列设计。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新馆传承创新融合
1.苏州博物馆全景俯瞰图
当今的博物馆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历史文化,它不再是对历史陈迹的简单复制,而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2006年10月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了。它的设计师贝聿铭先生用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历时五年,完成了他的圆梦之旅:“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的确,苏州博物馆新馆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完成了苏州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理念的融合,同时这一崭新的建筑也与为之度身定做的陈列设计融为一体。2007年苏州博物馆新馆基本陈列获得江苏省博物馆优秀陈列展览精品奖。2008年,苏州博物馆新馆荣获国内建筑工程最高奖项——鲁班奖。2008年7月4日的《纽约时报》在头版刊登了著名艺术评论家贺兰德考特先生撰写的文章,称“苏博新馆是一座国际一流水准的博物馆,在不是太传统就是太现代的众多中国博物馆中,这座与园林相伴的博物馆是一个难得的‘例外’”(图1)。
传承
通观国内外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任何一个成功的博物馆都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其中之一就是这个博物馆是否因体现特有的文化内涵,而被大多数日复一日前来参观的观众所喜爱。从近三年的数据统计中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无论是建筑还是它的陈列设计,对苏州传统文化精粹都进行了很好地传承,体现了苏州博物馆特有的文化内涵。
1.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
粉墙黛瓦是极具苏州建筑特色的标志性符号,新馆的色调正是采用这种传统的建筑元素。
新馆屋顶部分的三角形取自苏州老房子屋顶的比例,竖边是1横边是2,这是江南水乡瓦顶木屋架的模数。入口的中式大门框,主轴线的左右长廊,大厅顶上的亮窗,庭院里的亭子都是1比2的三角形体。提取了传统的比例和尺度,将几何图形与空间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建筑景观的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是苏州古城的一大特点,而新馆“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建筑风格,恰到好处地适应了苏州城的整体风貌,与周边历史文化街区、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相融合。
2.古典园林式建筑艺术的探索
新馆建筑由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组成,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完美地借鉴了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它的北面与拙政园之补园一墙之隔,古典园林建筑中“借景”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主庭院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境界。多条通往主庭院的门径,游客可以通过各个角度一睹现代版的江南园林水景风光。另外几个小内庭院也很别致,如茶室内侧的紫藤园,其中一棵紫藤嫁接着从文徵明400年前手植老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如今已是虬龙盘旋,枝蔓缠绕,延绵着苏州文化的古老血脉。
3.苏州人文精神的再度张扬
处于吴地中心的苏州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明清时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大都会。人口、财富、工农业生产、国内外贸易以及文化、教育、学术、艺术等主要领域在明清时期都跃居全国第一。中国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在这里孕育,从而使吴文化的内涵特别丰富,特性更加鲜明,生命力十分强大,辐射全国甚至海外不少国家和地区。因此,当时的苏州是一个文人气息很浓郁的地方,也是众多文人雅士归隐后的栖息之所,文人骨子里追求的那种清雅韵致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陈列设计中得到了很好地延续。无论是展室内的前言,抑或是展品的说明牌,文字表述上都是既扣题又典雅,且具有文人文化的气质,富有苏州地方特色的吴文化韵味。行文典赡华丽,言简意赅,引经据典,文采飞扬,不言一物,尽得风流,意在揭示文物背后的苏州政治、经济、文化的隐征,且点到为止,启人以思。香港凤凰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王鲁湘在参观新馆之后也十分感慨地说道:“读了前言,看了展览,让我感受到了苏州文人的生活状态,感受到了苏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2.传统建筑元素的全新演绎 3.光线的奇妙运用 4.米氏山水图
创新
苏州博物馆新馆,无论从总体规划,还是从细微之处;无论从博物馆传统的“功能、技术、形象”角度,还是从创新角度,无不体现出贝聿铭先生别具匠心的设计理念和锐意进取、挑战自我的精神。
1.用现代建筑方式演绎传统建筑元素
精神在传承,表达方式却是全新的。为了更好地演绎出粉墙黛瓦的苏州建筑符号,屋面以及其下墙体边饰,使用的是一种被称为“中国黑”的花岗岩石材,产自山西至内蒙古一带。它黑中带灰,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晒颜色变浅成为深灰色。其坚固性、工艺性以及平整度都非常好。石片被加工成菱形后,依次平整地铺设于屋面之上,立体感极强(图2)。
苏州传统建筑为木质梁架结构,贝聿铭在新馆结构设计中完全采用了钢结构,再用优质木材为钢结构镶边、包装。既保留了传统文化信息,又可确保整座建筑永不变形,永不虫蛀。
2.“让光线来做设计”
不得不说,苏州园林对光线的运用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可从与苏州博物馆相距约4000米的留园“古木交柯”一景中得到充分的感受。小廊对角的天窗对光线的运用,真的可以说是“光线在跳舞”。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老的名言。在新馆建筑的构造上,他对光的利用充分而具体,并产生了超乎想象的艺术效果:在采光方面,玻璃、钢结构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屋面形态的设计也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玻璃屋顶使得自然光线透过木质感极强的金属遮光条交织成的光影,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域和展区;大而敞亮的六角形状,或大型落地式方窗,比起苏州古典的装饰性花窗简洁许多,更有利于获得视觉感受,自然光线的完美导入克服了博物馆人工采光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而在视觉上,玻璃屋顶与石屋面相互映衬,令人赏心悦目;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的调节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光线与空间的结合,透过简单的几何线条来营造光影变化,使空间变化多端,让景色随脚步变化,随视角变化,随心情变化,让人在移步换景之间,借助光线的忽明忽暗,产生不同的视野与感觉。这些变化,贝老是以非常简明、便捷、出神入化的建筑语言来表达的(图3)。
3.建筑本身也是一件“展品”
新馆的主庭院是一座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山水园北墙下是贝老独创的片石假山,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一体。假山没有用传统的太湖石,而是将浑厚的大石头切片,用火枪烧烤的办法,使石片的切面颜色接近老石皮,前后摆放也让人感觉颜色由深入浅、高低错落,自然有序,尤其是在江南朦胧的烟雨笼罩中,营造出了宋代“米氏山水”那种水墨大写意山水画的意境(图4)。
5.宋画斋 6.“陶冶之珍”展厅
7.“吴门书画”展厅 8.如画的苏州博物馆
茅草屋顶的宋画斋是一间复原的宋代民居厅堂,这是新馆中唯一一处全部采用传统工艺修建的常设展览,建筑材料也多为传统建材,青石、编竹夹泥墙、梓木、茅草等,给人的感觉就是“简单、朴素、自然”的美丽。同时,室内(摆放)一些宋代的家具,仿宋的家具、字画,让观众感受到宋代画室的内部场景是如何的。这间宋代风格的茅庐反映了贝老“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的设计理念,这间屋子本身也成为了一件“展品”,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图5)。
通过中央大厅西侧的天窗廊道,进入西部主展厅区,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别具一格的室内水幕墙和荷花池。水在苏州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通常是灵气和文气的象征,荷花也表示着圣洁。这个大型瀑布叠水的水幕墙是按照空气自然分解水分子的原理,巧妙设计的室内人工“瀑布”,按照流水张力的原理使水流横向拉伸,沿着横向或斜向突起的黑石墙面,翻卷出几何造型的条条白色水花,欢跳着流入荷花池中,如粒粒珍珠在荷叶上滚动。富于动感和几何线条的水幕景观所带来的是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和大自然的音色之美。它不仅可以调节室内的空气湿度,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也是一处可供欣赏的重要室内景观。
4.对参观者的尊重
建筑设计中,宜人的尺度很重要。贝聿铭曾经强调:“建筑是为人设计的。正是为了这个原因,我偏爱设计公共建筑。公共建筑能有更多的人使用,感受到空间,并受它的感化。”在考虑人使用的前提下,贝聿铭大胆尝试缩小了新馆的建筑比例,使人群能在置身于小型私家宅院般的幽静环境中时,将思想集中在艺术品上,而不为建筑所打扰。
“大门的处理很重要,要有气派,又得有邀人入内的感觉。我记忆中的许多所谓深宅大院,包括我儿时玩耍的狮子林,大多是高墙相围,朱门紧闭。而博物馆是公共建筑,我想在这里用一些新的设计手法,让博物馆更开放一点,更吸引人。”贝老如是说。因此,他放弃了一贯的以几何图形和直线条为主的建筑风格,采用了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
展厅的设计也颇具匠心,因为要与建筑通盘考虑。设计者舍弃了一贯的大开间,而是根据馆藏展品特点量身定做,巧妙分割,做到小巧玲珑、精细绝伦。展柜采用了1.35米的模数,为展厅大小和不同的展示功能要求带来了灵活性。对此,贝聿铭是这么认为的:“小件的东西你放在大的柜子里看,好像是友谊商店一样,摆满了,不对的,所以,我做了很小的,给每一个宝贝有一个柜子,有它的照明,这是新的,这是美国、欧洲都没有,他们的收藏跟我们不一样,适宜苏州自己的收藏。”是的,苏州明清时的“多宝格”陈设柜,特点就是运用横板和竖板依所陈设物品的器形,巧妙地分割出一个个小的独立储物空间,而整体造型玲珑剔透,错落有致,被文人士子喜受,摆放在厅堂、书房中,放置主人收藏把玩的奇珍异宝,闲情雅致。贝聿铭正是在古人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并创新,更简洁明了,且富有现代气息(图6)。书画展厅是两个对称的八角形空间,巧用九宫格,中间贯通。展厅内部简洁、通透,顶部为玻璃天顶,并加以木饰金属遮光条,使自然光线分散而变得柔和,高大的墙面对表达条幅式书画轴十分有利。“这个设计是为观众着想的,一走进去觉得就应该是这样的,因为它很尊重中国艺术品欣赏的习惯,中国古代的书画都是悬挂在厅堂或者书房的。”(图7)
新馆陈列在内容设计上,脱离了传统的地方通史展的陈列模式,或以文物品类为一室,或以文物用途为一室,或以复原场景为一室,以不同主题整合展品,做出最佳的艺术审美效果。
融合
融合,意即设计中的场所精神,从字面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两个层次,融:即交融;合:即和谐。苏州博物馆新馆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将苏州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特征完美地交融在了一起,从而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效果。
1.建筑与陈列的和谐统一
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或者说一个成功的博物馆,它的建筑造型与内部功能需求的结合一定是高度完美、和谐统一的。正如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马库斯?吕佩茨所说:“好的博物馆建筑必须具有这样的特征:它容艺术品在其中,而不是通过建筑物本身的表现来驱赶艺术。”
新馆的陈列设计自始至终得到了贝老的高度关注,他一再强调:“对博物馆来说,藏品和展品陈列比建筑本身更为重要。”所以,陈列设计方案也自始至终与贝老的建筑设计同步,甚至先行,时刻保持着互动。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中的室内设计部分,包括陈列展览几乎均由贝聿铭先生本人设计,以保证内外风格和所有功能的和谐统一。同时,他也聘请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陈列专家、建造世贸大楼(双子楼)的结构工程师、卢浮宫的建筑噪音专家以及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专家等为其顾问,他们都是该行业中世界一流、国内一流的专家。
在陈列设计上,每个展厅的风格与建筑统一起来。每个展厅都做得很精致、简洁,和苏州园林及新馆建筑互相适应,互为表里。在布局上也巧妙独到,突出“移景”、“取景”、“借景”等苏州园林特色,序列感、韵律感十足,感觉就像一藤之瓜,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似分又合。
除常设展厅外,新馆还特设了一个现代艺术展厅。贝老这样认为:“书画艺术在苏州有深厚的基础,让参观者看了古代的再看看现代的,让人们感受到苏州的书画艺术是延续的,是不断发展的。”从开馆时期的绘画大师赵无极、现代艺术家蔡国强、徐冰的作品到后来展出的徐悲鸿、潘玉良、吕凤子等,每一次展览都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
2.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区,北面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以其“平淡疏朗、旷远明瑟”的明代园林风格,堪称“苏州园林之最”,并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享誉全球;东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周边还有狮子林、民俗博物馆、园林博物馆、工艺美术博物馆等苏州古城的文化精华,这里“水路并行,河街相邻”的古典格局十分典型。新馆的建成使东北街历史街区更具文化休闲品位,它将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的现代延续,体现了保存和发展一种整体文化的设想。
苏州博物馆新馆在老馆忠王府旁边,老馆是重要的历史建筑,是历史的见证,新馆的设计不但注意了新旧建筑的结合,而且把新馆放在次要的位置,没有丝毫张扬之意。新馆、老馆相得益彰,这种“双面绣”的设计理念将两者融合成一个共生态的统一体,不仅有利于节约投资,有利于博物馆本身功能的充分发挥,更有助于表现文化遗产在历史和现实间联系和发展的和谐美感。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新老建筑如何协调,苏州博物馆新馆给今后的设计师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3.陈列方式与馆藏文物的和谐统一
博物馆是为展品而服务的,所以在陈列设计上要与展品相一致以提高自身的艺术价值。新馆精彩的展品超过1160件,大小不等,陈列面积约3600平方米。在内容设计时充分考虑了苏州吴文化的特色与馆藏文物的特色,将传统文人文化理念传承并创新,立意选题认清自身的功能和定位,结合实际,扬长避短。常设主题展览,充分考虑到了吴文化特色,都以“吴”字起头冠名。同时在挑选展品过程中,根据馆藏文物特点,分成四大主题,再以时间顺序归纳为四个主题展室,这样苏州的地方悠久历史得到了高度浓缩。
“吴地遗珍”展厅展示的是苏州当地的出土文物,这是苏州地区悠久历史的真实写照,设计时并没有采用传统意义上的通史陈列,而是截取了苏州历史的四个精彩片段以及最具代表性的墓葬。在形式上,以质朴、凝重为特色,蕴涵深邃又平易近人。因为展示的是出土文物,所以在展厅的色调上没有继续用白色,而是很特别地采用了与泥土颜色接近的土黄色系。但四室在色彩、氛围上又不尽相同,各领风骚。
“吴塔国宝”由两个展厅构成,展出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和瑞光寺塔发现的珍贵佛教文物。由于虎丘塔出土的秘色瓷莲花碗、瑞光塔里的“真珠舍利宝幢”及绘有四大天王的内木函皆属国宝级文物,也是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分别单独放置于这两个展厅的中心,以示其圣洁,高贵。其中北宋的“真珠舍利宝幢”也属于出土文物,所以与“吴地遗珍”的四间展厅处于同一个空间序列上,这样既可以联系在一起,也可以独立展示,犹如孔雀开屏,又似众星捧月。东北面展厅则陈列了五代越窑秘色瓷莲花碗,这与两塔实际的地理位置也吻合起来。在形式上,这两个展厅设计成了八角形的仿砖塔结构,与塔身的八角形平面呼应。这样主次分明,使观众从西廊的参观路线走来一南一北,一目了然。在色调上也继续了吴地遗珍的黄色系列,充溢着圣洁的宗教情怀。
“吴门书画”展厅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以主题展示明中叶以来盛极一时的“吴门画派”、吴门书家及其传承的书画作品,这也正是馆藏书画的精髓及画旨所在。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位书画家为代表的“明四家”,既是领挈一代风气的艺术巨匠,同时也是体现苏州文化精神的标志性人物。他们上承宋元文人画传统,建立并体现了明代文人思想理念和审美情趣的绘画风尚,引导后学,并传播四方,影响深远。
“吴中风雅”展厅主要展示的是明清工艺类文物,尤其是苏州独擅的工艺瑰宝。明末张岱称之为“吴中绝技”,沈德符列指为“时玩”的赖以成就文人闲赏、优雅生活的“玩好之物”,因为在明清文人的集体记忆中,在当时诸多的雅士印象中,苏州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位置。因此这个主题可以说是苏州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最具特色、最能出彩,也是最能吸引观众的,是与其它博物馆有着最大区别的地方。所以根据这些工艺品的特点,把这个主题又分为了九个大小不一的展厅,面积分别为60-100平方米不等,旨在更为真实而直观地突出古城苏州最具影响力的,最具人文内涵的城市文明及文人文化。
结语
如何在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中造一座走向21世纪的建筑,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可是贝聿铭先生做到了,在新馆落成后,这座现代建筑无处不体现着浓郁的中国味道。抓住中国精神,真正理解传统文化,运用现代的科技传达中国的历史文化精神,这才是中国现代博物馆建筑和陈列设计之路的根本。苏州博物馆新馆,人、建筑、陈列、环境在这里得到了极高境界的融合,置身馆内,仿佛置身画中(图8)。
注释:
[1]转引自《苏州日报》2008年7月11日。
[2]据统计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至今观众参观人数为近160万。
[3]阮仪三:“现代建筑与传统城市和谐对话——我看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师》,2008.2。
[4]黄宇琼:“以贝聿铭苏州博物馆为例谈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山西建筑》,2008.9,第34卷27期。
世界各国别墅园林景观设计风格
景观园林设计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下面整理了一些别墅园林景观设计风格,一起来看看吧!
(一)欧洲勒·诺特古典园林景观形式
17世纪,园林史上出现了一位开创法国乃至欧洲造园新风的杰出人物——勒·诺特(Andre Le Notre 1613-1700),法国园林即由他开创。中国称之为古典主义园林。勒·诺特的造园保留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庄园的一些要素,又以一种更开朗、华丽、宏伟、对称的方式在法国重新组合,创造了一种更显高贵的园林,追求整个园林宁静开阔,统一中又富有变化,富丽堂皇、雄伟壮观的景观效果。在中国的圆明园,由于乾隆皇帝的猎奇,也建造了模仿法国园林的西洋楼。
追溯一个世纪以来园林设计领域的发展与变化,无论哪种风格都对现代园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上个世纪园林景观发展的基础上,20世纪欧洲各国出现了众多的设计风格,产生了一些非常有影响力的学派。
1、法国现代园林风格
法国现代园林风格最初体现是在1925年巴黎举办的“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上,人们看到了一些具有现代特征的园林,代表作为建筑师斯蒂文斯设计的用十字形截面的支柱和巨大抽象的混凝土块的组合铸就的四棵一模一样的红色的“树”,以及由古埃及瑞克安设计的“光与水的花园”(Garden of Water and Light)。展览揭开了现代景观设计新的一幕。法国现代景观设计打破了传统的规则式或自然式的束缚,采用了一种当时新的动态均衡构图,具有强烈的几何性,但又不是抽象统治下的静态平衡,是不规则的几何式的体现。
2、现代巴洛克风格
现代巴洛克风格的特点是景观设计作品中运用大量的曲线。该风格代表人物是巴西的景观设计师布雷·马克斯。他的作品扩展了古老的花坛的形式。他设计的曲线的花床,如同一支包含水分的画笔在大地上画出鲜艳的笔道。用花床限制了大片植物的生长范围,但是从不修剪植物,这与巴洛克园林的模纹花坛有着本质的区别。他用植物叶子的色彩和质地的对比来创造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主要靠花卉;将这种对比拓展到其他材料,如沙砾、卵石、水、铺装等。他的种种设计语言至今在全世界广为传播。
3、巴拉甘风格
巴拉甘风格的景观设计将现代主义和墨西哥传统相结合,开拓了现代主义的新途径。他常常是建筑、园林连同家具一起设计,形成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统一和谐的整体。园林以明亮、彩色的墙体与水、植物和天空形成强烈反差,创造宁静而富有诗意的心灵的庇护所。他作品中的一些要素,如彩色的墙,高架的水槽,和落水口的瀑布等已经成为了墨西哥风格的标志。
(二)欧洲新古典园林景观形式
新古典主义是古典与现代的结合物,它的精华来自古典主义,但不是仿古,更不是复古,而是追求神似。新古典主义并不是某一特定地域中具体流派的专有名称,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新古典主义广泛出现在各行各业,包括文学、绘画、音乐、建筑、室内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等许多方面。
从广泛意义上来说,新古典主义是指在传统美学的规范之下,运用现代的材质及工艺,去演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精髓,使作品不仅拥有典雅、端庄的气质,并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设计方法。新古典主义风格,更像是一种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将怀古的浪漫情怀与现代人对生活的需求相结合,兼容华贵典雅与时尚现代,反映出后工业时代个性化的美学观点和文化品位。
4、加利福尼亚学派
加利福尼亚学派的典型特征为:简洁的形式、室内外直接的联系、可以布置花园家具的、紧邻住宅的硬质表面,小块的不规则的草地、红木平台、木制的长凳、游泳池、烤肉架以及其他消遣设施。围篱、墙壁和屏障创造了私密性,现有的树木和新建的凉棚为室外空间提供了荫凉。
有的还借鉴了日本园林的一些特点:如低矮的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常绿树和自然点缀的石块。它是一个艺术的、功能的和社会的构图,每一部分都综合了气候、景观和生活方式而仔细考虑过,是一个本土的、时代的和人性化的设计,及满足舒适的户外生活的需要,维护也非常容易。加利福尼亚学派使美国花园的历史从欧洲风格的复兴和抄袭转变为对美国社会、文化和地理的多样性的开拓。
5、瑞典斯德哥尔摩学派
瑞典斯德哥尔摩学派是景观规划设计师、城市规划师、植物学家、文化地理学家和自然保护者的一个思想综合体。其目的是用景观设计来打破大量冰冷的城市构筑物,形成一个城市结构中的网络系统,为市民提供必要的空气和阳光,为每一个社区提供独特的识别特征,为不同年龄的市民提供消遣空间。聚会场所、社会活动,是在现有的自然基础上重新创造的自然与文化的综合体。
(三)英国乡村庭园景观形式
“英国乡村庭园”是贵族财富、权力的象征。十八世纪英国的造园家柯伯比力提·布朗,设计出独特的庭园风格,确定了“英国乡村庭园”的地位。那是一种追求自然美的“风景色庭园”,把绿色草坪、池塘、树林、花卉、坡地、山川等自然景观加入庭园的造园法。英国产业革命后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们希望能恢复昔日秀丽山川,向往有美丽庭园的郊区生活。从那时开始,“英国乡村庭园”的发展,便倾向走自然路线。20世纪,“英国乡村庭园”潮流又逐渐恢复到重视花朵和绿色植物的配搭,加以配合自然景色。融合不同时代的建筑、文化、背景,形成主流。造就了今日的“英国庭园、山荘”。
(四)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形式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中国园林景观的内涵“意境”,是中国园林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所谓“意境”,意是寄情,境是遇物。情由景生,景由心造,景情交融而产生意境。古人又说:“情与景遇,则情愈深,景与情会,则景常新。”
所以“意境”赋予艺术以灵魂,灌注以生气,化景物为情思,变心态为画面,对景观产生意象含蓄,情致深邃,具有飘然于物外之情,玄外之音,画外之境,味外之致的特殊魅力。在审美活动中,高度发挥了意想思维的能动性,激发心灵创造出比之于实际的景物远为丰富的艺术情趣。在体察感受中,让游者从身入心入情入至神入,心领神会中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提高到深层性崇高的精神世界,这是中国园林艺术传统中的审美心理结构,都是建立在内心境界的基础上的“心物感应”和“兴到神会”的审美价值,而西方园林文化唯独缺乏“意境”这一灵魂的审美内涵。
(五)日本庭院园林景观形式
日本庭园之美,在于它把大自然的美和人工的美巧妙结合起来,体现着日本人特有的审美情趣,这主要由于日本岛国气候四季分明,它的庭园设计精美,用料精细,尤其受到宗教、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影响,一座精美的庭园往往都映射着文学、绘画、书道、花道、茶道的影子,成为荟萃精华的艺术作品。
1、筑山式回游庭园
也称“林泉式回游庭园”,在日本占有主要位置,其特色是堆山砌石,掘池引溪,回廊花亭,象征缩影的自然小世界。东京、京都、大阪等地,此类名园颇多。其中京都是日本庭园的重镇,诸如西芳寺、金阁寺、银阁寺、天龙寺和大觉寺等,都是此类庭园的典型。位于京都北区的金阁寺庭园,以中央的镜湖池为中心,形成一个壮阔的“筑山式回游庭园”景观。人入园中,沿着迤逦幽径,绕池水而近山峦,但见金阁倒映池中,虚实映衬,其风韵颇能激人遐思。庭园布局紧凑,全部景物均依山势而辟建,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园内的花木叠石,曲径池泉,经过庭园师的精心设计,疏密有致,有机地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
2、枯山水庭园
也称“平庭”或“石庭”,主要以岩石为主,白砂、绿树、苔藓、光秃的黑石相衬,其意境来源于中国的水墨画,注重幽远意境,顺其自然,简朴幽静。这种象征手法的庭园多设在书斋外,或寺院方丈居室。在北九州日本馆东面一处保存完好的,原为松本家住宅的庭园,园中一块狭小的空间,用光秃黑石、白砂、矮树、苔藓,布置成象征山水自然的庭园,园中白沙铺地,弯弯曲曲,好似一条小河从庭园中流淌,其间点缀着松柏和枫树,矮树丛,苔藓点点,蜿蜒曲折,其中散置“飞石”,“飞石”即庭园里间置的不规则石板,供脚踏用,通常是“六分走道,四分景色”。
3、茶道庭园
即茶室庭园,其特色是讲求质朴自然。我到箱根时,来到一处幽静的庭园,园中一间小巧玲珑的木屋,推窗望去,庭园中球石摆成的小河,似潺潺流水,一丛丛圆锥形的灌木,素雅的馨木,落叶苔藓,放置着一种叫“蹲踞”的石制“手水钵”,是洗漱用的石盆,道旁伫立着花岗岩石雕品石灯笼,发出朦胧的灯光,整个茶庭典雅清新。茶室简朴幽雅,入口是一方活动矮门,茶室四壁悬挂“松”、“竹”、“梅”、“龟”等名人字画,茶室中有陶制炭炉和茶釜,炉前放着饮茶用具。箱根品茶,更品味着“茶道庭园”的韵味。
;公园具有着改善城市生态、防火、避难等作用。公园一般可分为城市公园、森林公园、主题公园、专类园等。现代的公园以其环境幽深和清凉避暑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也成为情侣们,老人们,孩子们的共同圣地,以至于在公园中发生了无数个故事,成为人们喜怒哀乐的又一聚集地,也因此很多的书籍,电影,连续剧的背景都选在了公园。下面一起来看看公园设计说明是什么样的吧!
一、公园设计说明之规划布局
(一)休闲观景区
位于南部山体的北端,这里植被相对稀疏,视野开阔,是俯瞰全市的绝佳景点。依附照山形走势在地势较高处规划三处观景建筑,彼此分隔,相得益彰。
1、观景平台:在山顶相对开阔的地方开辟设置观景平台,其上构造钢架、张拉膜搭建的观景亭,供居民及游人休息、聊天、饮茶等使用,观景亭既考虑人与建筑的尺度,同时自身也是体现城市景观形象的小品。
2、观景亭:在近中心区的峭壁处建构两处膜结构亭,形状似展翅欲飞的仙鹤,游人可登高远眺,亦可在亭中休息,两亭之间遥相呼应,夜晚灯火通明,成为都市中的亮点。
(二)生态文化景区
位于南部山体的西南部,这里林木茂盛、有一个村落和两处寺庙:上林庙和山塘庙,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宗教文化色彩。本区利用现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塑造地方文化熠晨园林景观。
1、上林庙博物馆
确保原上林庙寺院的环境氛围,保护其视线走廊和空间环境效果。在道及门区等视线敏感区避免设置大型构筑物及各种与景点氛围不和谐的元素;对已有影响景观的构筑物应予以拆除或改造。大力挖掘寺庙的历史文化内涵,修建上林庙博物馆,充实馆藏内容,全面展示上林庙的历史背景、社会作用,充分体现中华古老的文化艺术风格与成就及道教的特点。
2、山塘庙
现状中是以杨家将为主题的宗教建筑,规划中建议在原有基础上加以利用和改建,对所在的区域进行重新规划设计,保留部分原有的寺庙建筑,新增老年活动室,户外布置健身广场,放置健身器械,使整个区域的性质转向公共性,强化其宗教色彩,使之成为老年人活动场所。
3、山居风情度假村
增建各档次度假别墅,运用乡土性建筑材料如天然石材、木材等体现原始自然的建筑风格,外观协调统一、统中有变,室内装设施则各有特色,风格鲜明。别墅建筑为在此度假的游客提高质量的住宿条件,昼保留周围现有植物,在别墅周围点缀花灌木,以构成优美、恬静的别墅群。
在原有山地民居的基址上改建各档别墅,其风格外拙内秀,设施齐全,造型各弄,以古朴自然的造型将游客带入山野林间,倍享温馨。别墅依山势而建,有平台直挑入山谷中,别墅之间可由小路通达,改造村庄木屋条件,住宅内设卫生设施,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成为旅游综合服务区。
控制别墅度假村建筑规模,禁止肓目扩建乱建,保护现有的景观和植物资源,建立完善的电力给排水设施系统,保护水源不受污染和破坏。
(三)中心景观带
进一步完善北山公园中心景观带的植被建设,增强其城市绿带的功能,为市民创造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立意别致,造型典雅的综合性的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建立起联系两山之间的绿色桥梁。
(四)自然风景生态区
位于北部山体的东南部,景区内生态环境良好,有大量的自然野趣环境,规划在植物群落学和景观生态学的指导下,依据不同的景观规划要求,规划不同的植物群落,从而创造出不同景趣的景点。
1、自然风景园:
面向中心景观带的北山山坡,此处林地开多于合,林地山坡间有较多的空旷地,在此处沿坡向上开辟一道亮丽的透景线,将山下的景色一直延续到山顶,两侧宜建风景林带,以秋色叶为主,配以常绿阔叶乔木和针叶树,乔灌草结合形成高郁闭度的生态风景林。
2、台地园:
在山顶制高点开辟一跌落式台地园,层层台阶随山型跌落,在最高处设一石塔,成为全园的视觉中心,同时也成为城市中借景的对象。
3、生态竹林:
北部山体以北的山坡以竹林景观为特色,点缀秋色叶和针叶类植物,在园路交叉口和景观优美的地段设立景亭和弧廊等景观小品,成为游人观景休息,改造现有园路,使其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同时形成本区朴野、自然的景观特色。
(五)娱乐休闲景观带
本区是北山山脚近居民区沿线地势相对平坦的带型绿地,由于靠近居民区,规划中加强了娱乐休闲的功能。
1、水景广场(山底公园休闲区)
展示水主题,广场开敞、明朗、以水景环境小品、精致的铺装地面为表现对象,创造与人们心中温泉感觉相呼应的形象。
2、林荫水景道
将空旷的道路改造为步行与车行两部分,沿步行道利用旅游区经生态处理形成的中水,做一条景观水道,以林荫树与花草植物美化水道两侧的环境,并在适当地点修建一到两处表现本地特点的建筑文艺小品,作为点晴之笔激活居住区的环境。
3、体育游乐场
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及障碍等条件,结合自然材料(原木、绳索、废轮胎等)设计各项独特的游乐设施,让人们在其间跳跃、攀爬、摇荡,尽情游戏于天地之间。为山林增添不少野趣。由于该项目占地面积小,建议在施工时采用密集式运动设施,在狭窄的基地,以立体构筑方式将数项活动设立于一处。
4、采石场生态重建区
大力整治现有采石场,推平、推缓陡坡,利用石料修路、填坑,增加可建设用地,利用石料堆山障景,改变景区整体环境。设置各项游戏设施,使之成为宜人的休憩环境。
科学植树造林,改良区域气候。当整体环境有了大幅度改善后,本区将成为区域环境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但这是一项前期投入较大、投资回收期长,需要下大力气,持之以恒的系统工程。作为规划建设的长期目标,必须加以重视并长期坚持。
二、公园设计说明之绿化规划
(一)规划原则
生态环境保全原则:建设和维护本地区的生态平衡,育林、造林、保林、杜绝任何可能的破坏、毁林行径。绿化、美化、采花一体化,注意形成多种组合的形式各异的植物空间。
1、道路绿化:
2、公路绿化:选择枫香、黄山栾树、香樟等作为行道树,沿线种植,留出透景线。
3、游览道路沿线绿化:作为联系园内各点的通行用地,其绿化配置主要考虑对游人的引导及沿途相关景物的适时展示。种植方式上以自然式风景林带为主,强调路口绿化。
4、山林地绿化:在公园的山坡地及外围可视范围内营造风景林、防护林,选择乡土速生树种,快速形成森林景观,以良好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服务于其它景点。
5、树种选择:
(1)常绿乔木:柳杉、湿地松、马尾松、深山含笑、香樟、杜英、女贞、紫楠、浙江樟、香泡、棕榈、桂花、楷杷、杨梅、柑桔。
落叶乔木:青冈栎、杂交鹅掌揪、白玉兰、板栗、三角枫、枫杨、榔榆、柿树、银杏、麻栎、无患子、花榈木、苦槠、枫香、乌桕、黄连木、黄山栾树、鸡爪槭、罗汉松、水杉、珊瑚朴。
(2)灌木:木芙蓉、红叶李、山麻杆、六月雪、山茶、茶梅、栀子花、中华胡枝子、胡颓子、紫荆、紫薇、金钟、中华绣线菊、黄馨、腊梅、垂丝海棠、山茶、杜鹃、映山红、阔叶十大功劳。
(3)藤本:常绿油麻藤、凌宵、爬山虎、山葡萄、络石、辟荔。
(4)花卉地被:鸢尾、二月兰、红花苕子、白花三叶草、红花酢浆草、石蒜、葱兰、麦冬、玉簪。
(5)竹类:毛竹、箬竹、粉单竹、淡竹。
以上就是关于公园设计说明、公园景观设计的全部介绍,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构成公园的主要素材,如植物、地形、地貌是受气候、时间、空间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而演变的。公园规划和设计必须考虑这些影响,因地、因时制宜,创造不同的地方特点和风格。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希望对你有用
文昌市济遮瀑布461号
13594780125
equatorial@163.com
© Copyright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欧美日韩在线精品视频观看,欧美日韩在线播放二区网站,欧美日韩在线亚洲综合国产人,欧美日韩在线亚洲点击进入